杜义德,1912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一个贫困家庭。家族世代务农,生活艰辛,杜家育有十二个子女,最终只剩下五个活到成年。杜义德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,他在家乡的私塾仅读了八个月便辍学,开始帮家里放牛。14岁那年,他前往武汉学习木工。在一位姓胡的师傅家中,他负责拉大锯。一天,由于操作不当,杜义德将锯子拉歪,师傅胡师傅勃然大怒,一拳将他打晕。醒来后,杜义德悄悄离开了师傅家,回到了家乡。
当时,革命的风潮席卷全国,杜义德的家乡也成立了农民赤卫队。深受社会动荡的影响,杜义德毅然决定投身革命事业。从那时起,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改变,走上了革命的道路。
1929年,杜义德与一百多名赤卫队员一起加入了红军。1931年11月7日,红四方面军正式成立,杜义德在红四军10师30团担任营长。杜义德作战勇猛、毫不退缩,在一次与敌人激烈肉搏时,他的鼻翼上被敌人刀刺中,留下了一个约花生米大小的伤疤。这次伤疤成为杜义德的“光荣疤”,他一直以此为荣,象征着他为革命所付出的勇敢与牺牲。
展开剩余82%在红四方面军长征之前,杜义德已经担任了30军89师政委。成为师级干部后,他依然身先士卒,带领部队勇敢作战。有一次,部队攻城遇到挫折,杜义德毫不犹豫地冲出了指挥所,亲自带领战士们再次发起冲锋。结果,他被一颗子弹穿透胸膛,距离心脏只有几厘米之遥。得知杜义德受伤,张国焘急忙命令四方面军卫生部部长苏井观尽全力抢救,否则就“枪毙”他。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极为简陋,清理伤口时,医生只能用一条浸泡过盐水的纱布反复穿进伤口清理,剧烈的疼痛让杜义德几乎痛不欲生,但他坚持了下来。
杜义德参军较早,因此他经历了红四方面军几乎所有的重要战役,包括历次反“围剿”、西征入川北、建立川陕根据地后的反“围攻”。1935年1月,他被调到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担任参谋,同年6月,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达维成功会师。然而,会师后,张国焘与中央红军发生了严重分歧,选择南下。杜义德也随南下部队行动,当时他担任四方面军直属总队司令员。南下过程中,四方面军损失惨重,最终,张国焘的南下计划在百丈决战后彻底失败,四方面军被迫北上。
1936年10月,杜义德随部队西渡黄河,执行建立河西根据地的任务。在此期间,他被任命为只有400多人的骑兵师师长,并在西北戈壁上与马家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1937年3月,西路军最终失败,剩余部队被分为左右两个支队,由李先念和王树声分别指挥。杜义德带领骑兵师与王树声一起行动,在祁连山区艰难游击。随着战斗的推进,部队损失惨重,杜义德和王树声不得不靠乞讨度日。
尽管身处困境,杜义德总是带着坚强的信念与敌人作斗争。他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时说道,王树声身材高大威猛,虽然两人已是衣衫褴褛,身无分文,但路人看到王树声时,常常感到畏惧。因此,每到一个地方,杜义德总是主动出面与当地百姓交涉,王树声则藏身于他背后,以免吓到百姓。
1937年6月,杜义德与队伍终于成功翻越祁连山的最后一座山峰,找到了援西军,顺利返回延安。在延安,李富春代表组织与他进行了交谈,并告诉他毛泽东也想见他。杜义德惊讶地得知,毛泽东依然记得他,甚至提到在懋功会师时,杜义德是徐向前的高参。此后,毛泽东对杜义德进行了详细交谈,并安排他去抗大学习。
1939年9月,杜义德在抗大学习了两年后返回,受邓小平任命,担任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副校长。邓小平认为,虽然刘伯承担任校长,但由于战事繁忙,学校事务应交由杜义德全权负责。直到1940年秋,129师参与百团大战时,杜义德才重新回到了部队,出任新4旅旅长。
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,杜义德逐渐成为二野的重要指挥官。1947年夏天,王近山因病养伤,杜义德被赋予全权指挥6纵的责任。当时,刘邓的大军挺进大别山,杜义德承担了巨大的压力,成功带领部队完成了多次重要任务。汝河之战是杜义德一生中最为紧急和激烈的一战。面对国民党的重重封锁,他精准指挥,确保了部队顺利过河,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在这场战斗之后,刘伯承元帅亲自称赞杜义德:“这一仗打得好啊!打得好!”后来,刘伯承在一次干部会议上对杜义德给予了极高评价,称他为“文武双全”的将领,既能打仗,又懂得政治工作。
1949年2月,杜义德被任命为二野3兵团副司令员,并兼任第10军军长。此时,他不仅在军事指挥上展现出卓越才能,而且也具备了政治工作和组织管理的能力,成为二野的重要骨干。
1951年3月,杜义德与王近山再度合作,参与了抗美援朝的战斗。尤其在上甘岭战役中,杜义德与王近山共同指挥,在长达43天的惨烈战斗中,顶住了美军的猛烈进攻,最终取得了战略胜利。
上甘岭战役结束后,杜义德回国向中央汇报战况,并与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讨论了战役的宣传问题。杜义德认为,尽管15军在战斗中作出了重大贡献,但其他军队的支持也同样至关重要,应该全面、客观地记载这段历史。
杜义德和邓小平的关系一直非常深厚。杜义德回忆说,邓小平既幽默又精明,在战时也总是给予他很多启发。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道:“打仗是艺术,打牌也是艺术。”这句话给杜义德带来了深刻的思考,帮助他在复杂的军事决策中保持冷静。
杜义德晚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,总是感慨邓小平对他的关照。他称,邓小平的“大局观念”极为出色,始终为全局着想。在1982年,邓小平提议成立中顾委,杜义德响应号召,毅然从兰州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上退下来,投身到中顾委工作。
杜义德的工作作风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原则。1985年,他参加许世友上将的追悼会时,要求随行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军人形象,尽量为接待单位节省开支。追悼会结束后,他坚持按照人民军队的传统,支付了全部的伙食费用。
2009年9月5日,杜义德因病去世,享年98岁,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专业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