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7年7月7日深夜的卢沟桥头,枪声撕裂了华北的宁静。 日军声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强行搜查宛平城,29军官兵断然拒绝。 冰冷的刺刀与滚烫的枪管对峙时,没有人想到这场冲突将点燃一场持续八年的全民族血战。
一张泛黄的《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》照片至今震撼人心,油墨字迹如刀刻般清晰:"平津危急! 华北危急! 中华民族危急! "
这份印着三个惊叹号的血泪宣言吹响了救亡图存的冲锋号。 就在通电发布后的一个月,陕西三原县武字区,头戴青天白日帽徽的红军战士高举步枪发出怒吼。
他们刚刚摘下红五星改编为八路军,誓师大会扬起的尘土还未落定,这些曾穿越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战士转身扑向了新的战场。
1937年9月25日晨雾笼罩的平型关山谷,林彪在望远镜里看到日军辎重队的膏药旗。 当日军车队全部进入乔沟峡谷,115师战士拉响埋在路面的集束手榴弹。
悬崖两侧喷射的子弹形成交叉火网,被炸毁的卡车堵死了日军退路。 这场歼灭1000余人的伏击战,打碎了东京吹嘘的"皇军不可战胜"神话。 缴获的日军作战地图上,太原已经被标注为待占领城市。
展开剩余75%就在八路军于太行山麓建立根据地的同时,长江两岸的游击队整编成新四军。 1938年4月,他们踩着遍地油菜花穿过皖南山隘。 缺医少药的战士们用树皮绷带包扎伤口,却创造出控制170余个县城的华中敌后战场。
同一时期台儿庄的残垣断壁间,第二集团军31师官兵与日军逐屋争夺。 当敢死队员身绑集束手榴弹扑向日军坦克时,城内的清真寺已被炮火削去半截屋顶。
延安杨家岭的窑洞油灯在1938年5月亮到后半夜。 毛泽东刚完成六万字的《论持久战》手稿,毛笔在草纸上划出有力批注:"兵民是胜利之本"。 这本被翻译成20国语言的著作,准确预见了战略防御、相持、反攻的三阶段进程。
两年后预言应验:1940年8月20日晚,正太铁路突然同时响起百处爆炸声。 八路军129师386旅顶着毒气攻击,血战十五小时夺取了天险狮垴山阵地。
当百团大战的硝烟散去,中国迎来最艰难的相持阶段。 喜马拉雅山脉上空,涂着鲨鱼嘴的C-47运输机在650公里"驼峰航线"穿梭。 飞行员每次跨越7000米雪峰都要直面三个致命威胁:零下40度严寒、突变气流和日军战斗机。
陈列馆里展示的螺旋桨残片,属于1943年撞毁在怒江峡谷的第53号运输机。 这些坠落在雪山峡谷的600多架飞机,换来80万吨物资支撑起东方战场。
1945年9月2日晨,美国"密苏里"号战列舰甲板反射着刺目阳光。 重光葵僵硬地签下投降书时,延安窑洞前正举行火炬游行。
照片里扛着步枪的老兵咧着缺牙的嘴大笑,他身后的横幅写着"庆祝抗战胜利"。 这位战士可能不知道,此刻他的东北老乡们已经苦战十四年——从1931年沈阳北大营被炸毁的围墙算起。
2025年7月7日北京宛平城,卢沟桥上501只石狮静默注视着纪念馆。 新开放的展厅里陈列着1525张照片,3237件文物正无声陈述那段岁月。
玻璃展柜中赵一曼写给宁儿的绝笔信钢笔字洇透纸背:"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,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。 "相邻墙面悬挂着巨幅《盟国援华物资运输图》,三条红色箭头从缅甸、印度直指昆明。
纪念馆西侧展厅循环播放着1945年延安的庆祝画面。 拍摄于王家坪大操场的影像里,万人联欢会上打出的横幅恰与八十年后的展览名称重合:"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"。 而今年抗战馆收到的特别展品中,包括平型关村民捐赠的八路军药箱,里面还残留着半瓶已经板结的云南白药。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配资专业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