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门胡塞武装在面对以色列国防军和美国军队长时间不断施压后,不仅坚持住了,反而在一系列的冲突中变得更为强大,这让特拉维夫的战略难题变得更加明显。
以色列国防部长以色列·卡茨曾发誓要“切断”以色列敌人的手,但他主要打击的目标——也门的胡塞武装——却越战越勇,导致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更像是一场自我消耗的象征战。
以色列最近对也门首都萨那附近的Heyzaz发电厂进行的空袭,明显暴露了这种策略的失误:以攻击民用基础设施为象征的行动,虽然让平民遭受巨大苦难,却没有实质性削弱胡塞武装的战斗力。
用轰炸民房、炸毁电厂的方式,不但难以换来胜利,反而会激起民众的反感和支持,反倒让自己的敌人更加强大。
以色列战机对萨那南边的Heyzaz发电厂进行了空袭,本想着给胡塞武装找点麻烦,没想到却成了帮对手吸引支持者的意外帮手。
2025年8月17日凌晨的爆炸之后,萨那市大部分居民区变得一片漆黑,医院的应急发电机不断发出嗡嗡声,透析患者在闷热的环境中等待电力的恢复。自来水厂因为停电而停止运作,居民们只能排队领取应急用水。
以色列声称对民用基础设施的打击是“削弱胡塞武装的战斗能力”,可实际上,普通也门人民只感受到了一种生存压力和危机。
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以色列对荷台达港的空袭,居然没能把胡塞武装压得喘不过气来。
2024年7月那次大规模轰炸燃料库后,胡塞武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让港口的粮食装卸再度运转,起重机残骸边随便搭建的临时传送带,依然把联合国的援助粮食快速运到卡车上。
萨那红海港口公司的总裁扎伊德带着记者展示了他们的“应急应变能力”:用普通的民用卡车来代替被毁的油罐车,在海滩上临时搭建卸货区。这种“越炸越坚强”的场面,让胡塞武装在民众心中变成了“保护者”,而不是“麻烦制造者”。
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于这种情况看得很明白,他在谴责以色列空袭萨那国际机场时直言:“当数百万人急需援助时,袭击民用设施只会让更多人站到对立面。”
在那次空袭中,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就在机场里,距离爆炸地点只有几米远。这样的差点“误炸”联合国官员的惊险场面,让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批评声音越发高涨。
胡塞武装利用这次空袭的照片,制作成宣传海报 luego在萨那的街头张贴,海报上用阿拉伯语写着:“以色列炸断了我们的电线,但却连不上我们的斗志。”
经过十个月的轰炸,以色列没有成功打垮胡塞武装的指挥体系,反倒促进了对手的“民心凝聚”。
也门人民对持续了八年的内战早已感到厌烦,不过以色列的空袭让他们再次聚焦到共同的敌人身上。
从土制火箭到高超音速武器,实战训练不断淬炼出一支强大的军队。
以色列国防军或许还没有搞清楚,最开始那个只能用改装防空导弹袭击直升机的胡塞武装,是怎么突然搞到可以打到特拉维夫的“杀手锏”的。
2025年8月5日,本-古里安国际机场的航班被迫紧急降落,原因是胡塞武装发射的“巴勒斯坦-2”导弹突破了以色列的多层防空体系。虽然导弹最终落在机场外围,但凭借16马赫的高速,这种高超音速武器让“铁穹”系统首次出现了拦截失利的公开记录。
这款让以色列颇感头疼的导弹,几乎是实战经验磨出来的“极品”。从2024年9月刚刚露面,到2025年7月这十个月期间,胡塞武装一直根据实战中的反馈不断升级优化。最开始的版本速度挺快,但精确度不太理想,他们就在末端加装了导引小翼;而以色列调整“箭-3”反导系统参数时,他们也会增强弹头的机动性和变轨能力。
魏东旭分析指出,这种导弹在攻击的最后阶段能够突然提速或调整飞行路径,明显是专门为针对以色列反导系统的拦截规律而研发的。
胡塞武装的“实战进化”不止体现在导弹上。红海航道上的商船船长们最有体会,去年还只是零星遭遇火箭弹袭击,现在却要面对精准的无人机群。
他们开始学会利用货船雷达的盲区来突防,掌握了国际航运的高峰时段规律,甚至还能根据卫星天气预报来挑选攻击的最佳时机。到2025年初,连续击沉两艘与以色列有关的货船,显示出他们已经具备了合作作战的能力:先用无人机干扰护航舰的雷达,再发射反舰导弹进行攻击。
这种战斗水平的提升,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以色列的“免费练习”。每次空袭结束后,胡塞武装都会派出专门的小组去分析炸弹残片,研究以色列战机的飞行轨迹和打击策略。
他们发现以色列主要靠精确制导武器,于是在军事设施附近故意布置一些假目标;同时也了解了“铁穹”系统的雷达盲区,便开发出低空突防的小型无人机来应对。
让以色列觉得更加棘手的是,胡塞武装把红海变成了“武器试验场”,他们在那儿测试新武器时不用花费复杂的准备,只是直接瞄准以色列的目标发射。“巴勒斯坦-2”导弹从首次试射到正式投入使用,只用了三个月时间,在这期间通过七次袭击以色列的军事基地,不断优化弹道参数。
这种“边打边改”的策略,比起任何军事演习,显得更有效。就在以色列忙着实验室里测试新型拦截弹的时候,胡塞武装已经通过实战数据进行了多次升级。
与对手拼不出伤害,反而是在消耗自己,搞的就是一场持续的消耗战。
当初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说的“没有人能逃脱以色列的长臂”,现在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说法。
过去十个月里,以色列的战机在也门的天空上飞行不息,打击了导弹仓库、雷达站,甚至还袭击了胡塞领导人的家。但让人意外的是,胡塞武装的攻击频率却从每月5次增加到了20次。
这种“打得越猛越活跃”的怪圈,暴露出以色列战略上的一个重大短板:他们本想依靠高科技手段快速取胜,但最终却陷入了他们最不擅长的持久战。
以色列的经济账怎么算都不太划算。发射一枚“箭-3”反导导弹得花大约300万美元,而胡塞武装的自杀式无人机成本不到1万美元。在2025年3月那次集中攻击中,以色列一天里拦截了12架无人机和3枚导弹,光是弹药的消耗就超过了1000万美元。
胡塞武装利用这些“低价不对称武器”,不仅干扰了红海的航运,还让以色列不得不在南部增派更多的防空系统,每天的维持费用高达数百万美元。
国际舆论的压力让以色列在行动上受到不少限制。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关注也门局势,尽管美国经常用否决权为以色列撑腰,但其他成员国的批评声也变得愈发强烈。
因为以色列的空袭破坏了萨那国际机场的跑道,连法国和英国也罕见地表达了“严重关切”,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运输。
更让人担忧的是阿拉伯国家的态度,原本与胡塞武装关系紧张的沙特,如今也公开提议“通过对话来化解红海危机”,显然不愿再为以色列站台。
国内民众的耐心逐渐被消磨殆尽。多次遭到袭击的本-古里安机场带来了严重影响,旅游行业受到沉重打击,航空公司纷纷取消以色列航线,2025年第二季度入境游客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0%。
南部的埃拉特市民每天都提心吊胆,超市的应急食品架经常被抢购一空。反对派领导人在议会质询时问:“我们炸了十个月,可换来的却是更多导弹袭向本土,这到底算是胜利还是失败?”
让以色列感到尴尬的是,他们的战略目标完全落空了。原本希望靠“斩首行动”打击胡塞武装,结果反而让胡塞领导人阿卜杜勒·马利克·胡塞在电视上讲话,提升了他的威望;想封堵外部援助渠道,荷台达港依旧频繁进出,持续运送物资;打算震慑对手,却反而催生出更先进的导弹系统。
如今的局势是,以色列面临一个两难的局面——如果继续空袭,只会让胡塞武装得到更多支持和资源;而选择停手,则等于承认自己白忙活了一场。
经过十个月激烈交战,最终变成了一场“反向赋能”的局面。每一次以色列的空袭,都变成了胡塞武装的“免费宣传”,让这个最初局限于也门内战的组织,迅速崛起成为中东反以阵营的“焦点人物”。
当“巴勒斯坦-2”型导弹的尾焰照亮红海的夜空时,以色列才意识到:某些敌人根本无法仅凭炸弹就能征服,特别是当轰炸反而把民心拽向对手一方时,越是用力,反而越是败得惨。
配资专业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